返回

第二十二章 重播(1) 恶魔的剧本

首页
关灯
护眼
隐藏
字:
上一章 回目录

有一部美国的电影,由当时还是比较青涩的艾什顿库彻(对于现在已经成为了硅谷著名天使投资人的他来说,当时确实太青涩了)主演,叫《蝴蝶效应》。

这部电影据说当时在美国的反响一般、评价一般、票房一般,什么都很一般。(对于这件事我一直不理解,是因为美国的本土悬疑惊悚片太多了,导致美国观众审美疲劳?还是两国文化差异导致?)

还是学生时代的我,当时在我的周围,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非常高,我也一样。

其实我想说的话,跟《蝴蝶效应》本身的关系不大,只是想借语里面的一个概念。

“蝴蝶效应”,这个词本身最初是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·罗伦兹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提出的,又名“拓扑学连锁反应”。原话是说“一只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,偶尔扇动几下翅膀,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。”

很酷吧,电影将整个概念,放在了之于“人”与“人的一生”。

这部电影主线概念其实是在说,假设用上帝视角来看待一个人的人生,在这条笔直的人生轨迹上,稍稍一个鬼斧神工在这条线上的任意一点,做个一个小小的无关紧要的改变,都会致使整条线的轨迹改变并去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终点,不对,是会完全从那个被改变的点开始,重新分裂出一个轨迹毫不相干的另外一条直线。

所以从这部电影的主线来看,用的是基本倒序的概念;

我想说其实就是把这个概念用正序的方法说出来。

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无数个波浪转折,但是如果换做用上帝视角来观看这一生的轨迹,应该看到的仍然是一条没有分歧的“线”。

恩......简单来说吧,很多人都会说,“如果我当时怎样怎样,现在就会怎样怎样”或者是“如果我当时没有...现在就不会...”

这是“我”对“我”的一种反思或者后悔,可能在别的平行宇宙里,“我”在当时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,那个世界的“我”的轨迹,就会跟这个世界的“我”完全不同;

但是,站在“你”的角度上,“你”看到的“我”,唯一的感受就是“这个人的一生原来是这样的啊”,如此简单的一条线,最基本的一种上帝视角。

好吧,好像越说越复杂了,还是让我们来看看阿祖的“线”吧,这条线会走到一个你想不到,也不一定认可的轨迹上......

阿祖已经站在了桑拿房的门口,注视着里面的每一丝迹象,附魔着每一丝细节。缓缓的,阿祖走到了装碳的铁架边,迟疑了一下,打开了加热装置,用木勺舀了一勺水,浇在了待热的木炭上。刚启动加热的木炭,只是用轻热带起了一缕薄薄的水蒸气,阿祖闭上了眼睛,打开了脑袋里面的“开关”......

阿祖的脑袋毕竟不是真的播放器,没办法原原本本的还原整个场景,况且一会他会纠结的死去活来,几近癫狂。

所以为了各位看官着想,拥有百分之百“上帝视角”技能的本记录员,现在就将表针向前拨回那么几个小时......

“哥,哥哥......你......你先休......息一会吧”隔了大概一分钟,

「如章节缺失请退#出#阅#读#模#式」

您#所#看#到#的#内#容#中#间#有#缺失,退出#阅#读#模#式#继#续#阅#读#全文,或者#请#使#用#其#它#浏#览#器.


本章未完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。>>>

《恶魔的剧本》,牢记网址:m.xs63.club

上一章 回目录